研究發現:經常使用大麻不會降低動力或引發偏執
- Ingrid Wei
- 1月2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一項針對經常使用大麻影響的新研究挑戰了多項大麻相關的刻板印象。研究人員發現,習慣性使用者與偏執或動力降低無關,且沒有證據顯示大麻會導致隔日宿醉。

(照片來源: www.wolterskluwer.com)
研究發表於《社會心理學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調查了大麻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情況,發現習慣性使用者在感到“嗨”時,動力水平並未下降,且對內在或外在動力的追求並未減弱。
然而,研究顯示,極頻繁使用者(每天多次)雖表現出更多負面情緒及衝動性,但也展現出更高的動力,特別是基於外部或內部壓力的動機。
研究人員指出,歷史上的大麻刑事化導致了對大麻及其使用者的扭曲觀點,許多人將其與懶惰、教育程度低或犯罪聯繫在一起。此次研究旨在填補日常生活中關於大麻使用的知識空白,尤其是其對情緒、動力和勤奮性的影響。
關鍵發現:
大麻使用者感到“嗨”時,通常伴隨正面情緒(如靈感和感恩)增強,壓力和恐懼減少。
與刻板印象不同,“嗨”的狀態並未導致更高的懷疑或偏執。
雖然影響自控和條理性,但對責任感和勤奮性影響有限,且影響是短暫的,無隔日“宿醉”效應。
局限性與未來研究
研究對象來自大麻相關論壇,可能偏向重度使用者,結果未必適用於初次或偶爾使用者。未來需要更多對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
這項研究補充了近期其他研究的結果,例如醫療大麻對緩解疼痛和改善記憶功能的潛在好處,並對傳統的反大麻論調提出挑戰。
近期其他相關研究
這項研究補充了近期其他研究的發現,例如去年12月發表的一項針對醫療大麻患者的研究表明,“處方醫療大麻對慢性健康狀況患者的認知功能急性影響微乎其微。”此外,3月發表於《當前阿茲海默病研究》(Current Alzheimer Research)的報告指出,大麻使用與主觀認知退化(SCD)風險降低相關,消費者和患者報告與非使用者相比,困惑和記憶喪失的情況更少。
雖然大麻使用的長期影響尚未達成科學共識,但這些研究以及其他近期研究的結果表明,有些對大麻的恐懼可能被過分誇大。例如,4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基於藥房數據,發現癌症患者報告使用醫療大麻後能更清晰地思考,並能有效緩解疼痛。
另一項針對處於發展精神疾病風險的青少年和年輕人的研究發現,兩年間經常使用大麻並未引發早期精神病症狀——與那些聲稱大麻會導致精神疾病的觀點相反。事實上,該研究還觀察到認知功能的適度改善以及其他藥物使用的減少。研究作者寫道:“持續使用大麻的高風險青少年,其神經認知和社交功能隨時間提高,相比非使用者減少了藥物使用。”
此外,1月由美國醫學協會(AMA)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了6,300萬健康保險受益者的數據,發現合法化大麻的州與仍然刑事化大麻的州之間,精神病相關診斷的統計數據“沒有顯著增加”。
早在2018年的研究就指出,大麻可能實際上提升工作記憶,並且不會改變大腦結構。針對時任總統特朗普聲稱“大麻會讓人‘丟失智商分數’”的說法,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表示,兩項縱向研究的結果“不支持大麻使用與智商降低之間的因果關係。”
NIDA進一步解釋,研究顯示使用大麻的人在語言能力和一般知識方面可能會有下降,但“未來將會使用大麻的人在這些方面的分數本來就比未來不使用的人更低,而雙胞胎中一人使用大麻、一人不使用時,兩者之間未發現可預測的差異。”這表明青少年期間觀察到的智商下降可能由共同的家庭因素(如基因、家庭環境)導致,而非大麻使用本身。
NIDA總結:“至少在青春期,大麻使用對智商的影響可能並非直接因果,而是由其他共享家庭因素所致。”
Comments